標題: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敗績是否促使洋務運動的失敗

發問: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敗績是否促使洋務運動的失敗

最佳解答:

aa.jpg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是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k/62k01/62k0101.htm 洋務運動雖然標榜要使中國「自強」、「自富」,但主要致力於軍備的發展,忽略政治、經濟、社會及教育等全面改革的重要性。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守舊派對運動又百般阻撓,加上許多經辦洋務的官吏,往往因循苟且、營私舞弊,以致新興企業連年虧損,令洋務運動的目標未能達到。因此後來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李鴻章等洋務派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竟然全部覆沒,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其他解答:

甲午戰爭的敗績被史家視作洋務運動失敗的標誌。 http://hk.chiculture.net/php/sframe.php?url=http://hk.chiculture.net/0121/html/b06/0121b06.html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洋務派便開始購置西洋槍炮,操練西洋陣法。不久,湘軍、淮軍更大量裝備槍炮。李鴻章特別規定,淮軍必須學習西洋槍炮和陣法。在編練新式陸軍的同時,洋務派更注重建立現代化海軍。19世紀70年代中期,籌建海軍仍處於分散的嘗試階段,在清政府內部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但隨著列強的侵略加劇,洋務派也就加速了建設海軍的步伐,並具體提出建設北、東、南三洋水師。到1884年,實際建設的四支水師已初具規模。「北洋水師」防衛山東、直隸、奉天海域,「南洋水師」防衛江蘇、浙江海域,「福建水師」防衛福建、台灣海域,「廣東水師」防衛廣東海域。其中以北洋水師規模最大。1885年10月,海軍衙門在北京成立,統管海軍和海防。但1888年以後,海軍衙門不再購置新式軍艦,因為慈禧太后為修建頤和園,竟挪用大量海軍軍費,致使海軍建設停滯,裝備日趨落後。 1894年7月25日,日本艦隊在豐島海面突然襲擊中國海軍,「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4月,中國簽訂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歷時八個月的戰爭,終以慘敗結束。在這次戰爭中,中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北洋海防完全摧毀。這次,向被視為東亞最強大的北洋海軍,卻不堪一擊,舉國大為震驚。同時,國人也開始對「洋務運動」質疑,思考為何失敗。國人開始了解日本強大的真正原因,是日本實行君主立憲的「明治維新」政治改革。國人開始認識到,僅學西方的「器物」而沒有政治體制的「變革」,國家不可能強大。 2013-11-05 15:11:24 補充: 負責海軍衙門督辦的是光緒皇帝的生父七王爺---醇親王奕譞(他死於甲午之前4年),他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兼妹夫,十分了解慈禧太后,因而一生小心侍奉慈禧太后,故不同於六兄恭親王奕訢而官途一帆風順。他經歷了同治帝後之死、東太后暴卒後,更加謹小慎微,兢兢業業,把取信討好慈禧,看做是他惟一的本分。他負責建設海軍的時候(李鴻章是會辦大臣),為了讓太后有個玩的地方,便將很大一部分海軍經費挪出來修建了頤和園。有意見認為,奕譞一心取悅慈禧太后,無非是為了其子光緒皇帝可以及早掌握實權,不再受慈禧擺佈,但若此說成立,奕譞此計實亦是無功,在他死後,光緒不但不能掌握實權,反而被軟禁,直至死去。|||||2 甲午戰爭中的敗績促使洋務運動失敗。 洋務運動的目標是使中國達至富強,洋務運動的成敗,最主要是與鄰國日本的明治維新作比較。雙方均以模仿西方作藍本。然而,日本在政治、軍事、教育等作全方面的改革,反之,中國只主力在軍事改革。結果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大勝,反映中國的洋務運動改革並未夠深入、全面,由此至終認為中國只在槍炮不如西方,並未覺悟出對西方的全面仿效,結果在甲午之戰敗於東方小國、全面模仿西方的日本,不足以使中國達致富強,由此可見洋務運動勝敗是取決於甲午戰爭,而中國甲午戰敗,亦証明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arrow
arrow

    hzb53jl55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