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AL history法國外交
發問:
Q:法國的外交政策如何影響1852-54年間歐洲各國間的關係? 更新: 很多謝enochynlau 的回答.但是問題在問1852-54年間歐洲的關係,而不只是法国与其他國间的關係... 我估至少係要咁答^^(5知对对): (介入意大利(皮德蒙)統一運动) 拿三世時欲建立小北意志邦联..+突尼斯,隡伏依...-->(意)不滿法国,奥滿 直至1881法佔领了突尼斯-->意加入德奧同盟 其他事件: 拿三:克里米亚 介入意統 普奥战 奥法战 第三共和:法紹达 摩洛哥 兩次巴尔干 一次大战 (5該!!)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最佳解答: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0912300074513873389180.jpg 因樓主於補充提及部份戰役不在 1852-54年間,因此在下於回答內容並沒全部提及,不想弄成答非所問,望樓主見諒! 如題,拿破崙三世成立「第二帝國」不久﹐便試圖和解歐洲。1852年10月﹐他公開宣布﹐這個帝國是愛好和平的﹐而不是追求戰爭。然而﹐他未能緊隨這個政策。結果﹐他採取了侵略的外交政策﹐使他的王朝經歷了延綿不斷的戰爭﹐造成了巨大災害。 外交政策的內容,而這些原則也直接和間接影響歐洲各國間之關係: 1. 在海外尋求擴大天主教會的利益﹐例如在克里米亞戰爭﹑對滿清的戰爭﹑遠征敘利亞等。甚至在對意大利的戰爭中﹐亦有考慮到教會利益的例子﹕維拉弗朗卡停戰條約﹑法軍進駐羅馬等。 2. 另一原則為與英國的友誼及合作。為了避免出現拿破崙一世及第一帝國所犯的導致其倒台的錯誤﹐拿破崙很自然的便想到與英國結盟。這樣﹐法國便在克里米亞戰爭﹑亞羅戰爭(Arrow War﹐即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與英國同一個鼻孔呼 吸 。 3. 高舉民族的族幟。這是波拿巴家族的一條基本信條。拿破崙三世的早期活動說明他是同情民族活動的﹐例如他與燒炭黨的關係。因此﹐他在巴黎會議中支持塞爾維亞﹑羅馬尼亞﹑意大利反抗土耳其的統治。 4. 實行擴張政策﹐例如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法國便是要在巴勒斯坦確立其影響力。在意大利戰爭中﹐法國希望擴張其影響力﹐並將其自然邊界推至阿爾卑斯山(《卜諾姆比爾條約》規定)。在阿羅戰爭中﹐法國亦試圖將教會勢力傳至整個中國。遠征敘利亞並非僅出於傳教的利益﹐而亦是希望在當地確立法國的影響力 。對阿爾及利亞的政策也許是溫和安撫的。事實上在塞內加爾的擴張和蘇彝士運河工程﹐鼓動了那些厭棄了前朝不思進取的外交政策的人們去擴張法國的影響力。這便是法國的殖民政策。 言而,於1852-54年間因法國的外交政策而涉及以下戰爭也影響了歐洲部份國家之關係: A. 克里米亞戰爭 a. 動機﹕法國人對俄國的情感﹐在聖地(Holy Places)糾紛一事上惡化了。對俄開戰﹐可以取得教士的支持﹑向俄國報復﹐及維持法國的尊嚴。拿破崙三世亦對沙皇亞歷山大有私怨﹐因此這些戰爭亦是為了懲罰俄人的惰性。與英一同作戰﹐可以嬴取英國的信誼。 進取的外交政策﹐亦可以轉移國人對於國內事務的注意力。這樣﹐亦可以使人相信他的政府與路易腓立的沉悶政府是有相當分別的。 b. 影響和結果﹕法國在戰爭中獲取了新的權位﹐拿氏在1856年巴黎和會中充當調停人的角色。拿破崙三世為法國嬴得榮耀﹐懲罰了惰性甚深的沙皇﹐並成就了其舅舅未境之志﹐即打敗沙俄這隻「巨熊」。 他以天主教鬥士自居﹐並在拉封特(Levant地中海東部及愛琴海沿之國家和島嶼)確立了法國的利益。在法國﹐他得到了教會的支持。這個成就﹐與路易腓立的柔弱成了一個強大的反差。 B. 意大利戰爭 a. 動機﹕ i. 拿破崙三世由於早年曾參與燒炭黨(Carbonari)﹐所以對意大利的情況表示同情。法國的軍力足可與奧地利平起平坐﹐因此使拿氏敢於援助意大利 。更甚者﹐他以為法國可獲得亞爾卑斯山(Alps)自然邊境上的尼斯和薩伏依爾作為戰爭的獎償 。此舉可嬴得自由主義者的支持。 ii. 此外﹐根據《卜諾姆比爾條約》(Pact of Plombires, 1859)﹐法國可以由一個法國王公於意大利建立一個免受奧地利各王公統治的王國﹐以使法國在意大利擴大影響。法國的擴張將會標誌著天主教的擴張﹐而教宗將會最終成為該邦聯的主席。 b. 結果及影響﹕ 然而﹐戰爭激使法國國內的天主教徒產生強烈的反抗﹐這是由於戰爭威脅到教會和奧地利的利益 。法軍巨大的傷亡﹑普魯士提出的警告﹑意大利國內的民族情緒猛增﹐全都使拿破崙三世開始警覺﹐並促使他與奧地利簽訂了1859年的《維拉弗朗卡(Villafranca)停戰條約》。這個突如其來的訂戰﹐背叛了整個意大利﹐引起了加富爾(Cavour)﹑意大利愛國者們﹐以及數以千計的自由主義者對法國的仇恨。法國在羅馬駐軍﹐亦使法意關係惡化。 拿破崙的威譽和威望﹐從始一落千丈。 C. 1852-60年的殖民政策 a. 原則﹕在這時期﹐拿破崙三世致力於在列強中間確立法國的角色﹐而較少關注在海外建立法國的帝國。殖民擴張是在不觸怒英國前提下進行的 。 b. i. 對阿爾及利亞的管理是採取軍事管制的形式﹐然而拿破崙三世的浪漫主義思想為阿爾及利亞的居民引入了一項平等的政策﹐即不許殖民地官員充公當地人的土地。 ii. 1850年﹐李西蒲(De Lesseps)開始建築蘇彝士運河(Suez Canal)。此舉得到拿破崙三世的支持﹐但英國則反對之。 這條運河可擴張法國在拉封特(Levant)的影響力﹐並為法國擴張至埃及和發展貿易鋪路。
其他解答:
1扉頁圖片......................................................PAGE_i 2目錄..........................................................PAGE_4 http://ebook.ntl.gov.tw/ct.asp?xItem=147132&ctNode=209&mp=1|||||早期外交政策 1854年,法國參與克里米亞戰爭,與英國及奧斯曼帝國聯軍在1856年擊敗俄羅斯。獨子歐仁·波拿巴在同年出生,令拿破崙三世有後。於是,拿破崙三世認為可以大展拳腳,實施他的政治理想。 1859年,拿破崙三世的法國與薩丁尼亞王國結盟,與奧地利一戰。後來這位法國皇帝害怕德意志邦國干預戰爭和義大利壯大,故此在不久後跟奧地利議和。根據法國與薩丁尼亞的協議,法國在1860年獲得薩伏伊和尼斯。法國突然停戰令義大利人甚為不滿。 得到法國支持的薩丁尼亞建立了義大利王國,在1861年初時只剩下威尼西亞 (Venetia)和羅馬邦 (今拉齊奧與羅馬市)還未統一。薩丁尼亞的成功令一直支持拿破崙的法國天主教徒甚為不滿。他們認為法國不應攻打以天主教為主的奧地利,甚至幫助薩丁尼亞以武力收復教宗統治的羅馬邦。於是,天主教徒開始反對政府。其中,極端支持教宗權威的路易·維伊奧在 Univers 撰文批評政府。1860年,天主教的馬龍派教徒 (Maronite) 與回教德魯士教派 (Druze) 在敘利亞發生衝突,法國成功平息事件,但未能挽回天主教徒的支持。 法國外交政策充滿矛盾。拿破崙當初支持義大利統一運動,其後卻害怕義大利統一後變成法國的強鄰,馬上結束了對義大利人的支持,反而令其他地方的人民更期望建立民族國家。1861年2月18日,薩丁尼亞王國在迅速兼并托斯卡納及兩西西里王國後成立義大利王國。義大利的重建證明了拿破崙採用折衷主義的後果。拿破崙在內政也採取折衷政策。但相反地,他賦予的最少讓步也足以令民眾日漸有更多難以拒絕、甚為正當的政治要求。 拿破崙為了在外交連番失利後恢復帝國的聲譽,就嘗試在失去右派的支持後拉攏左派。義大利一役後,他在1859年8月16日宣布大赦,標志著專制帝國轉變為生存了十年的自由主義、以至實行議會制的帝國。 民眾的不滿 法國在1860年1月與英國簽署商務條約,確認了英方理察·科布登與法方米歇爾·舍瓦利耶的自由貿易協議,令法國工業遭遇突如其來的外國貿易競爭。保護主義者與天主教徒都發現,絕對道德主義 (moral absolutism) 有時能夠滿足他們的利益與目標,但拿破崙的「道德政策」明顯地令他們受損。 外交上的連番失利 1864年,法國皇帝得到保皇黨的支持後,拒絕了所有自由派的要求。這個時候,美國內戰接近尾聲,法國工業危機即將停止。9月15日,法國政府與教宗領地達成協議。前者承諾以衛軍防止義大利攻打羅馬邦。10月30日,普奧兩國則在戰爭中擊敗丹麥,共同管理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暫時平息了該地的問題。 拿破崙維持極具野心、卻屢見敗績的外交政策。1857年,法國堅持與英國結盟,借亞羅號事件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開放更多中國港口予西方商人。1861至63年,法國積極在交趾支那和安南建立殖民地。 1863年,波蘭起義發生。拿破崙公開支持波蘭人的意願,但完全沒有軍事支持,反而僅僅招來俄國的憤恨。 1863年,拿破崙曾經考慮過干預美國南北戰爭,但最後放棄計劃,把焦點轉向美國南鄰墨西哥。該年,法國軍隊佔領墨西哥城,並擁立奧地利哈布斯堡成員馬克西米連大公為帝,建立墨西哥第二帝國。但是,南北戰爭在1865年就結束。由於美國明確表示會幹預墨西哥問題,甚至向墨西哥的共和派提供軍備,故此拿破崙放棄了馬西米連諾。1867年,孤軍作戰的馬西米連諾被捕,最後被槍斃。奧地利皇室自然深感怨恨。 1863年,波蘭、什勒斯維希與霍爾斯坦和義大利的人民都要求有更多權利。面對著波蘭帶來的窘態,拿破崙惟有再次提出總是因為時機不佳而毫無效果的權宜之計--建立議會。這次他還是失敗--英國不接受國會的理念,而保守的奧地利、俄羅斯與普魯士堅持專制統治,絕對不會給威尼西亞與波蘭自由的機會。 然而,法國的形勢因普魯士在德國稱雄而變差。1866年,普魯士在普奧戰爭取勝,統一了德國北方諸邦。法國在德之影響力消失。1865年,拿破崙三世與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在比亞里茨達成協定。對方模糊地保證如若法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而普魯士取勝,普方將讓法國得到德國西部領土。結果,普魯士是取勝了,但法國一無所得,反而多了一個強鄰。 拿破崙未能取得萊茵河地區的領土,在戰爭後企圖願望成真。他向普魯士要求得到原本俾斯麥承諾給出的領土,或是盧森堡,甚至加上比利時。俾斯麥把他的提議公開,結果令拿破崙出醜。1867年,盧森堡在包括法國之內的數個歐陸國家保證下,獲得中立的地位。拿破崙一無所得,反而令法國更形孤立。 2010-01-02 12:11:03 補充: 哦明白
留言列表